今天是一个格外沉重的日子——第7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。
在往年的这一天,有老师向我们留言:今天带班的时候想要和孩子们说说这段历史,但找来找去都离不开“仇恨”这一主题,感觉不太适合孩子,希望我们能出一些更合适的内容。所以在今天这个关乎历史、死难、民族、国家的日子里,我们想说一些关乎未来、生命、希望、教育的事:我们应该如何告诉孩子,什么是国家公祭日?前两天,和朋友聊起我这周要写的这篇文章,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:“啊,这个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?”但我们和孩子聊国家公祭日,不是要把那些血淋淋的事实展示给孩子,而是要把那段屈辱的历史和它给予我们的警示传达给孩子。这是我们和孩子聊国家公祭日的大前提,我们要牢牢记住。
1937年12月13日,一场惨烈的悲剧——南京大屠杀拉开了恶魔般的序幕。30万中国同胞不幸遇难。自1994年起,每年的12月13日,整个江苏省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。2014年2月27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七次会议通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,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。至此,对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,上升到了国家层面。我们不可能向孩子还原那段历史,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和孩子说:许多年前,一群坏人来到了我们的祖国。那年的12月13日,在祖国的东边,有一座叫南京的美丽城市被坏人占领了,30万中国人被坏人残忍地杀害。后来,那时候的中国人靠自己的努力,赶走了坏人。但死去的人们,却再也回不来了。所以为了纪念这些死去的人,在每年的12月13日,我们全国上下都会对他们表示哀悼。这一天,就是“公祭日”,它的全名叫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国家公祭日以“南京大屠杀”定名,但是祭奠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,还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。2014年国家公祭网上线,列出了七类遇难对象供海内外网民悼念:南京大屠杀死难者、化学武器死难者、细菌战死难者、劳工死难者、慰安妇死难者、三光作战死难者、无差别轰炸死难者。除了在南京死去的人,在坏人打我们国家的时候,还有很多人因为不一样的原因失去了生命。每年的公祭日,我们都要用默哀、点蜡烛等形式对死去的人们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与敬意,这种行为就叫“祭奠”。
公祭日的诞生,旨在提醒每一个生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“勿忘国耻”,牢记这段屈辱、充满民族仇恨的历史;但公祭日的诞生,不是让我们延续仇恨。
我和你们一样,听到了那么多中国人被杀害,心里很生气。
我们要记得这件令人生气的事,但我们不能一直一直想着这件事,更不能去报复那些坏人。
因为我们记住这件事,能让我们自己不断努力,让那些坏人看到我们现在过得很好;但如果我们一直想着这件事,甚至用行动去报复坏人,那我们自己也成了坏人了。
当年我们会被侵略,既要归咎于帝国主义的贪婪与暴戾,也要归咎于自身的孱弱与自大。
现在,中国进入了和平且飞速发展的时代,我们的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强大,在世界上拥有越来越高的地位,越来越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!
这件事,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:
以前,我们国家因为弱小而被坏人欺负;但孩子们,你们很幸运,你们出生在我们国家最强大、而且越来越强大的时候。
作为一个中国人,你应该感到自豪、骄傲。
去年的70周年大阅兵,大家肯定还记忆犹新吧。这就是这件事最好的印证,同样,大阅兵也是一件很值得和孩子们讨论的事,感兴趣的老师和家长可以店家这篇《陪孩子看阅兵,可以把这些知识告诉他》看看如何和孩子一起看一场阅兵哦。
我们的孩子们出生在和平年代,他们不用经历战争的苦痛,所以他们更有机会、也肩负责任去让自己变得更好、更强。
我们作为教育者,需要用教育让孩子明白现在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,是前辈们用鲜血和悔恨换来的;让孩子明白,他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,成为让中国不断变强的星星之火。
这件事,我们一定要这样告诉孩子:
孩子们,你们现在每天过得很开心,有好吃的、好玩的、好看的。这些,都是以前的人付出了很多东西,甚至付出了生命换来的。
我们的国家现在是强大了,但不是说我们小朋友就可以放松、去不停玩了。等你们上学了,你们要好好学习,以后了好好工作,成为让中国更加强大的人中的一份子。
你有没有发现,这5件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,我们从纪念日本身讲到祭奠的意义,接着借助耻辱的历史又努力激发这孩子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,最后鼓励孩子们要奋发图强,为把祖国建设地更好而努力。
不过,你不得不承认,上面的5点对孩子来说,仍然是有些枯燥了。孩子们需要通过游戏来学习,那我们应该如何为公祭日的教育添加合适的延伸活动呢?下面我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:战争离我们很远,但以战争、和平为主题的绘本其实不少。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从不一样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“战争”,孩子们能接受、能理解。祭奠完死难者后,不妨和孩子们共读一本绘本,用适当的方式向他们描绘“战争”。下面基本经典的战争主题绘本推荐给大家哦:
《铁丝网上的小花》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有一个小女孩叫做罗斯.布兰奇,她无意间发现一个集中营,她看到有些小孩被关在铁丝网后面,罗斯.布兰奇觉得他们很可怜,就给他们食物,最后他们的城市被攻占了,老百姓纷纷逃亡,罗斯.布兰奇却想再看那些小孩一眼,没想到却被军人当成敌人。罗斯.布兰奇最终成为战争的牺牲品,但她的死却令人反思战争所给人带来的巨大代价,以及长久消除不去的悲伤。这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,读者也可以感受到故事中蕴含着的人间温情,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。安娜需要一件新大衣,但是妈妈没有钱,手头上只有四件东西,于是她就利用这几样东西想办法制作了一件新大衣。安娜在等待的过程中,了解到一件大衣是如何制成的,过程温馨感人。书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审视了一番战争带来的悲情,描述了战争伤亡给其亲人带去的伤痛。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越战纪念墙上,刻着五万八千个士兵的名字,他们都是在越战中牺牲或失踪的。小男孩和爸爸从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,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墙上寻找爷爷的名字,然后在一张纸上,用铅笔把名字拓下来,郑重地带回家。让小孩与大人一起缅怀在战争中阵亡的亲人,从中体验战争对生命所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,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五十年前,正值冷战的高峰期。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为孩子们创作了一本全新的、很受欢迎的图画书。它勇敢地对抗着战争的愚蠢和环境破坏对人类所带来的威胁。这本书,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《将军》。讲述了一位将军从马上跌落的时候,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。从那天起,他立誓要把他的国家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安宁的地方......蔡朝阳:《和平是什么?》最令我赞叹的地方便在于,她在“和平”这个词语背后,有一种更为宏阔而绵长的价值关怀。从创作的角度而言,窃以为这是最具创作难度的一个话题,直接向孩子们解释,和平是什么。这是一个发生在战火中以音乐抚慰人心的故事,作者借故事中小女孩儿的叙述,以诗意的文字刻画出遭受战火蹂躏的人们的内心世界,点燃了他们心中微亮的希望。不管战争多么残酷,大提琴家欧先生都以无比勇敢的乐观精神在广场上拉大提琴,用充满诗意的音乐帮助人们减轻对战争的恐惧。
和平年代的中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,再也不怕被坏人侵略。我们可以请孩子们画一画心中中国美好的样子,引导他们去观察、思考祖国的强大。




祭奠需要仪式感,我国地域辽阔,各地的祭奠风俗都不同。但对于公祭日这样的国家大事来说,默哀、用灯火寄托思念总是没有错的。
我们不妨在今天这个日子给孩子们仪式感,和他们一起在家一支蜡烛,默哀三分钟表达思念与敬意。
当然,幼儿园也可以组织专门的活动,比如家长和孩子共同点燃烛火,将烛火聚集在一起寄托众人的思念等。

当然,幼儿园的教育必然是整体性强,融合了各个领域内容的。
所以上面的“爱国主义”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,借助公祭日,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:
公祭日是离不开“死亡”这件事的,对孩子来说,死亡是如此抽象与神秘。但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,当孩子开始面对“死亡”的时候,死亡教育就应该随之开始,只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的方式应该有所不同。
如果缺失了死亡教育,孩子就不懂得尊重生命,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。

聊公祭日,我们一定会聊到“历史”。说实话,历史真是一门魅力无穷的学科,我们研究历史,是为了更好的未来。所以,公祭日也是引发孩子们对于历史的兴趣的好契机。具体的形式,可以借助一些历史启蒙绘本、传统文化活动、或者带孩子们去历史博物馆参观等,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。